看到中德两国政党重启战略对话的消息,说实话还挺让人振奋的。这不只是一场例行会谈那么简单,更像是为后疫情时代的中欧合作按下了重启键。记得去年参加一个经贸论坛时,有位德国企业家跟我说,他们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量不仅没受疫情影响,反而因为供应链优势增长了15%。这或许能说明,中欧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

绿色转型带来的合作新空间
说到具体机遇,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绿色能源领域。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是公认的领头羊,而中国正在推进”双碳”目标,这个对接点太关键了。前几天看到一组数据,中国去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87.41GW,这个数字什么概念?相当于德国现有光伏总装机的两倍还多。如果德国企业能把他们的储能技术、智能电网解决方案带到中国,这不就是双赢吗?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合作不能只是单行道。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比亚迪的整车制造,这些是不是也能为德国的汽车产业转型提供助力?我注意到这次对话特别提到”中国式现代化与德国现代化转型的战略对接”,这个提法很有意思,说明双方都意识到要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向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迈进。
数字经济下的新赛道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是数字经济。欧洲正在推进数字主权战略,中国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积累也很深厚。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双方在数据安全、数字基建标准制定等方面其实有大量合作空间。举个具体例子,华为参与建设的杜伊斯堡港智慧码头项目,就把中国的自动化技术与德国的物流管理经验完美结合,使货物周转效率提升了30%以上。这种项目越多,中欧合作的韧性就越强。
说起来,这次对话还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双方都强调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复杂的背景下,这个共识特别珍贵。中欧贸易额去年突破了8000亿美元大关,这么庞大的经贸往来,如果因为政治因素受到影响就太可惜了。好在从这次对话看,双方都在努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说到底,中欧合作的新机遇就藏在那些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的领域里。无论是绿色转型、数字经济,还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关键是要找到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模式。这次战略对话开了个好头,但后续更需要企业、智库等各方力量的持续参与。毕竟,真正的合作成果不是谈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中德这个合作前景确实令人期待,光伏和电动车都是好方向
华为在德国的项目效果显著,这种技术合作越多越好 🤝
希望这次对话能带来更多实际成果,企业合作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