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COP30会场里各国代表们焦头烂额地赶在最后期限前协商,我不禁想起十年前那个充满希望的巴黎之冬。当时195个国家在埃菲尔铁塔的注视下签署《巴黎协定》,全球媒体都在欢呼”历史性突破”。可现在呢?美国这个曾经的气候领袖转身离场,连”淘汰化石燃料”这样关键的措辞都在最新草案中消失不见——这让我忍不住想问:我们是不是正在见证一个气候协议的缓慢消亡?

退群潮背后的隐忧
说真的,当美国在2023年正式启动退出程序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事情不妙。这个全球历史累计排放第一的经济体说走就走,像极了课堂上带头捣乱的学生。更糟的是,居然还有几个国家悄悄表示”我们也在考虑”——这种连锁反应简直比北极永久冻土层融化得还快。要知道,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现有各国自主减排承诺加起来,只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减排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好比一群人说要合伙买艘船出海,结果凑的钱只够买几个救生圈。
1.5℃目标正在溜走
还记得去年夏天吗?欧洲热浪导致数千人死亡,巴基斯坦洪水淹没三分之一国土。这些极端天气就像大自然在敲黑板提醒:同学们注意了,1.5℃真的不是开玩笑的!但现实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去年又创了新高,煤炭消费量甚至反弹到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科学家们现在私下都在说,我们守住1.5℃温控目标的可能性,大概就和在撒哈拉沙漠里找冰块差不多。
不过话说回来,《巴黎协定》真的完蛋了吗?我倒觉得未必。你看啊,虽然政府层面的行动慢得像蜗牛,但全球2000多家大企业已经自发设定了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十年间下降了近90%。这就像是一艘大船虽然船长在吵架,但水手们已经开始默默调整风帆。也许,《巴黎协定》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否被完美执行,而在于它树立的那面旗帜——告诉全世界,我们至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进。
COP30这场大火烧得真是时候,它提醒我们:当危机来临时,人类确实会本能地团结起来。但问题是,我们非要等到房子着火了才想起要救火吗?《巴黎协定》这条路还能走多远,或许不取决于谈判桌上那些穿着西装的代表,而在于我们每个人是否愿意在日常生活里,为改变这个星球的命运做点什么。你说呢?
十年过去了,气候行动确实比想象中慢好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