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超时成常态了吗?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COP30倒计时料加时谈判 协商陷僵局恐无协议收场

看着COP30再度超时的消息,不禁让人思考:气候变化大会的拖延症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新常态?记得前年的COP29延迟了33小时,2019年的COP25更是创下近44小时的超时记录。这让我想起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像现在气候大会不超时反而不正常了。说实话,这种”加班开会”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气候大会超时成常态了吗?

为什么气候大会总在和时间赛跑?

其实仔细想想,这还真不能全怪与会代表效率低。要知道,气候谈判涉及的利益方实在太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化石能源产业的利益博弈、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达成共识变得异常艰难。就拿这次COP30来说,光是”mutirão”决议中关于”脱离化石燃料”的措辞就反复修改,最后干脆被删除,这不正说明各方立场的巨大差异吗?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气候谈判的难度似乎还在增加。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其他国家也开始出现摇摆。这种情况下,要在有限时间内达成实质性协议,难度可想而知。欧盟气候行动委员沃普克胡克斯特拉说COP30很可能以无协议收场,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反映出现实的残酷。

超时背后的气候危机紧迫感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大会经常超时,但这种”拖延”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各国对气候问题的重视。毕竟谁都不愿意草草了事,都想争取对自己国家更有利的条款。COP30主席多拉戈说”全世界正在关注我们”,这句话的分量可不轻。当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当冰川融化速度超出预期,谈判桌上的每一分钟都显得格外珍贵。

有意思的是,这次COP30会场还发生了火灾这个小插曲。多拉戈说这提醒了各国的共同脆弱性,确实如此。气候变化就像这场火灾,不会等待我们慢慢协商。如果我们不能在谈判桌上加快进度,可能就要在现实世界中付出更大代价。

说到底,气候大会的超时现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说明各方都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但也暴露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效率问题。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确保谈判质量的同时,提高决策效率?毕竟,气候变化可不会等着我们开完会再发生。

《气候大会超时成常态了吗?》有7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