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初创企业面对行业巨头时的处境,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的小鱼要躲避鲨鱼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鱼就只能被动挨打,聪明的鱼知道怎么在珊瑚礁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就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虽然现在渗透率已经超过58%,市场看似被巨头垄断,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仍有很多细分领域藏着机会。
找准细分赛道,避免正面交锋
记得有一次跟一位投资人聊天,他说现在最怕的就是那些动不动就说要”颠覆行业”的创业者。其实啊,初创企业与其想着怎么跟巨头硬碰硬,不如先找到那些巨头看不上、但又确实存在需求的小众市场。比如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像CDC电磁阀这种产品,国内只有两家企业能做,这就给了初创企业很好的切入点。毕竟,大厂往往更关注规模效应,对于需要深度定制、利润空间相对有限的小批量订单,他们的积极性就没那么高。
我认识的一家做汽车传感器的初创公司就很有意思。他们没去碰那些热门的主控芯片,而是专注于一个很细分的领域——车内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这个产品看起来不起眼,但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且,因为产品需要与车厂的空调系统深度集成,技术门槛不低,但市场规模又不足以吸引巨头大规模投入,这就给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
灵活运用合作策略,借力打力
初创企业要学会与巨头做朋友,而不是当对手。这让我想起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有家做电池管理系统的初创公司,他们选择先为二线车厂提供服务,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实力和案例后,再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一线车厂的供应链。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往往比正面强攻更有效。
说实话,现在很多初创企业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总想着要自己单打独斗。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快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反而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比如在汽车行业,与主机厂开展联合开发、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不仅能获得稳定的订单,还能借助主机厂的资源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产品。
不过这里要提醒一点,在与大厂合作时,初创企业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否则很容易沦为单纯的代工厂,失去了议价能力。这个度要怎么把握,确实需要创业者好好琢磨。
差异化竞争,构建技术壁垒
说到技术壁垒,这可能是初创企业最有力的武器了。但技术壁垒不一定要体现在多么高大上的前沿科技上,有时候,把某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做到极致,也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现在很多成功的初创企业,都是在某个特定技术点上做到了行业领先。比如有家专注于汽车减震系统的公司,他们在特定频率的减震控制上做到了行业最优,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在特定细分市场里,连行业巨头都要找他们采购关键部件。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壁垒的建立需要时间,而初创企业最缺的就是时间。这就需要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之间找到平衡,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完美而错失了市场机会。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时机往往比完美更重要。
说到底,初创企业要在巨头的阴影下生存发展,关键是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哪个细分领域能够建立优势,这些都是创业者需要想清楚的问题。有时候,与其在红海里厮杀,不如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
小公司真得找准缝隙市场,别老想着干翻巨头😂
说得太对了!我们公司就在做细分传感器,巨头根本看不上这摊子
CDC电磁阀国内就两家能做?求问是哪两家啊🤔
蓝海思维才是王道,红海里卷死也没用
合作策略那段深有体会,我们靠二线车厂起家,现在进了一线供应链
别再吹“颠覆行业”了,先活下来再说吧😅
技术壁垒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够深!
吃瓜:有没有人知道那家空气质量传感器公司叫啥?想投简历
吃瓜群众表示:新能源零部件真的还有机会吗?感觉都被占完了
吐槽一下,很多初创公司连自己优势在哪都没搞清就冲进去了
灵活合作+技术深耕,这才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吃瓜+1,想知道那家减震系统公司名字,特定频率控制太牛了
与其硬刚不如绕道,文章讲得很实在,适合反复读
催更!作者能不能写写具体怎么找细分赛道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