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真的能成为零部件企业的新蓝海吗?当我看到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8%这个数字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个疑问。毕竟国内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那些曾经让投资人趋之若鹜的优质标的如今变得凤毛麟角。说实在的,现在连Tier3以下的企业都要仔细斟酌,因为涉及到材料、化工这些跨领域知识,投资难度确实比前几年大了不少。
不过话说回来,出海这条路看起来确实诱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把我们的生产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这不失为一条突破增长瓶颈的捷径。但问题在于,海外市场真的那么好进吗?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直接出口反而没有本地化生产来得有竞争力,这可能是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高关税、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壁垒,让不少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出海策略。
记得有投资人提到,海外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足其实并不是核心障碍,反而是家充场景的普及给了我们新的机会窗口。这让我想起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说的那个例子——澳大利亚珀斯到最近城市有1300公里无人区,纯电车根本不敢上路。这种情况下,混动技术反而找到了用武之地,而相关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出海战略的现实考量
其实出海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那么简单。我们得考虑当地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特点,甚至文化差异。比如在欧洲市场,他们对汽车零部件的环保标准就比国内严格得多,这要求企业在出海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而且,不同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可能连基础供应链都不完善,这就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挑战。
有意思的是,一些初创企业正在尝试“逆向出海”策略——先服务海外主机厂,再反哺国内市场。这种做法听起来有点绕,但确实能帮助企业避开国内的红海竞争,先在海外积累技术和订单优势。不过这种路径的风险也不小,毕竟要在陌生的市场环境下建立供应链体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到底,出海到底是不是蓝海,可能还要看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准备情况。对于那些具备跨赛道能力、有多元化客户布局的企业来说,海外市场确实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如果企业连国内市场都还没站稳脚跟,盲目出海可能只会增加经营风险。毕竟,我们看到过太多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栽跟头的例子了。
在跟一些行业人士交流时,他们提到一个观点:出海不是万能药,但确实是当前形势下不得不考虑的选择。特别是在国产替代窗口期有限的情况下,出海布局显得更加紧迫。只是这条路该怎么走,可能每个企业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出海确实是条出路,特别是对零部件企业来说
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去海外试试水也挺好
混动技术在海外确实有优势,文章分析得很到位
想知道出海具体需要哪些资质认证?
看到这个想起特斯拉在欧洲建厂的案例
零部件出海要克服的困难比想象中多啊
期待看到更多企业成功出海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