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些企业的债务数据,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特别是看到成都那两家国企为公益性项目垫资160多亿形成隐性债务的案例,这不免让人深思:国企垫资项目到底会不会增加隐性债务?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理论探讨,而是实实在在发生了。
要说国企垫资这事,初衷都是好的。地方政府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民生工程,可财政资金就那么多,怎么办?让国企先垫着呗!但问题就出在,很多垫资项目本身根本不具备盈利能力,就像成都那几条市政道路,建好了又不能收费,这笔钱怎么还?最终只能以各种形式转为政府隐性债务。这种操作模式,说实话跟“拆东墙补西墙”有什么区别?
隐性债务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看看奥园集团那432亿的逾期债务,再看看华闻集团资不抵债的财务数据,这种隐性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风险就会集中爆发。企业信用评级被下调、资产被查封、融资渠道受阻…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受影响的不仅是企业本身,还会波及整个金融系统。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隐性债务往往不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就像个“隐形炸弹”,等到爆雷的时候,可能已经积重难返了。
我最近跟一个在城投公司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垫资容易收款难”。很多项目都是政府让干的,但工程完工后,政府那边的资金迟迟不到位。企业总不能一直垫着吧?银行贷款要还,供应商货款要付,最后只能借新还旧,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恐怕都不在少数。
如何破解这个困局
说实话,要解决这个问题真的不容易。但我觉得首先得明确一点:公益性项目就该用财政资金,不能让企业来当“冤大头”。如果确实需要企业参与,那就得建立规范透明的支付机制,确保企业能按时收回投资。另外,对已经形成的隐性债务,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债务置换、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化解?总不能一直这样“拖”下去吧!
看看航天宏图那4630万的商票逾期,再看看泛海控股被查封的那些资产,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提醒我们:隐性债务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时候了。如果继续放任国企为公益性项目垫资,恐怕还会有更多企业陷入债务泥潭。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看完心里咯噔一下,成都这案例太典型了,隐性债务就像雪球越滚越大
所以公益性项目真不能总让企业垫资啊,财政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起来
这些数据看得人揪心,建议尽快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别等爆雷才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