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环江毛南族整族脱贫的案例,确实让人振奋。这个曾经”一盆水洗完脸再洗脚,最后喂牲口”的民族,如今家家住楼房、通水电网络,甚至八旬老人也能熟练使用手机,这种变化让人感慨万千。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还很长,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个群众,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实践。
产业升级是共同富裕的关键
说实话,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面临两难:一方面要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发展经济。环江的案例告诉我们,单纯依靠传统种植养殖确实难以致富,人均1.94亩的耕地,其中水田仅0.98亩,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农民”辛辛苦苦一整年,到手没有几文钱”的困境确实存在。但换个思路想,这些地区的生态优势、文化特色,不正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宝贵资源吗?
比如毛南族的花竹帽,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工艺品,如果能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创新设计理念,开发适合现代人审美的文创产品,或许就能打开新的市场。我听说当地一个傩面雕刻师三天才能完成一个作品,售价仅300元,这样的收入确实难以留住年轻人。但如果我们能帮助这些手工艺人打通电商渠道,让他们的作品走出大山,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要跟上
环江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易地搬迁让近1.8万人成为城镇新居民,这个数字相当可观。不过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人搬进楼房就完事了,关键是要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镇生活。这就涉及到就业、教育、医疗等全方位的配套。下南乡只有一座水库,只能灌溉全乡三分之一的水田,这样的基础设施短板不补齐,产业发展就是空谈。
教育问题也很关键。现在环江高考本科达线率能超过广西平均水平,这说明教育投入确实见到了成效。但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可能会制约下一代的发展。这让我想到,如果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那该多好。
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平衡
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最难的可能还不是物质层面的改善,而是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特色。像毛南族的”肥套”仪式,虽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一次花费2万元以上,对于普通家庭确实是沉重负担。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引导群众与时俱进,这确实需要智慧。
说实话,看到南昌屯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却只能让游客”来也匆匆,去也空空”,确实让人惋惜。如果能开发一些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来看风景,还能了解文化、参与手工艺制作,或许就能让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收益。
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之路,既需要外部的支持,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正如当地干部所说,光靠那点田地是不太可能致富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这条路虽然艰难,但看到毛南族群众生活的改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民族地区一定能与其他地区一道,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看到毛南族的变化真的很感动,希望更多民族地区也能这样发展起来。
电商渠道确实是个好主意,既能保护传统工艺又能增加收入,建议再结合直播带货试试。
教育这块说得太对了,我们村小学现在连英语老师都缺,孩子们太吃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