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难以复制中国的规划优势?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五年规划是中国之治的突出优势 - 求是网 - H5环球视角

说实话,每次看到中国高铁网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穿梭,或是特高压电网跨越千山万水输送清洁能源时,我都不禁在想:为什么西方国家就是学不会这种长远规划的能力?记得去年在慕尼黑参加一场城市规划论坛,一位德国学者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连修一条地铁都要讨论二十年,而中国能在五年内建成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这话虽带调侃,却道出了西方在长期规划上的现实困境。

政治体制的天然差异

西方选举政治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赛跑,政客们总是盯着下一场选举的终点线。我研究过美国近三十年的基建计划,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超过60%的长期项目在政府更迭后被搁置或大幅修改。比如奥巴马时期推动的“高铁梦”到特朗普时代就基本夭折,这种“翻烧饼”式的政策转向,让长期规划成了奢望。反观中国,从“一五”到“十五五”,七十多年间十四次规划环环相扣,这种政策连续性在西方简直是天方夜谭。

社会共识的形成难度

在中国贵州的深山里,我亲眼目睹过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现场。当地村民告诉我,从规划到通车只用了四年时间。这种效率背后,是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共识形成机制。西方社会多元利益博弈常常陷入“议而不决”的困境,德国柏林新机场建设拖延九年,预算超支三倍的案例就是明证。更不用说那些环保、劳工、地方利益团体间的无休止博弈,往往让重大基建项目在扯皮中错失时机。

市场与政府的平衡艺术

有人说中国模式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完美结合,我深以为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通过连续三个五年规划的持续投入,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期间政府既没有大包大揽,也没有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和标准制定上精准发力。相比之下,西方要么过度依赖市场自发调节,导致产业链布局碎片化;要么政府干预过于僵化,扼杀了创新活力。这种微妙的平衡,确实需要深厚的治理智慧。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规划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去年参与“十五五”规划前期调研时,我看到规划编制越来越注重公众参与,网络征求意见收到300多万条建言。这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与时俱进的特点,或许才是中国规划体系最值得借鉴的精髓。西方的朋友们若真想学习,恐怕得先跳出选举政治的短期思维,在制度创新上多下功夫才行。

《为何西方难以复制中国的规划优势?》有12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