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泡沫为何破裂?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烧光155亿,超级独角兽要破产了 - H5环球视角

说实话,看到Pine Gate这样的行业巨头轰然倒下,心里还真不是滋味。就在几个月前,这家公司还在俄勒冈州开发着全美最大的太阳能项目,与Meta签着数亿美元的大单,转眼间却要申请破产,账上只剩850万美元现金,却背负着44亿美元的债务。这种戏剧性的转折,不禁让人思考:曾经风光无限的可再生能源行业,怎么就突然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补贴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说起来,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支持。2022年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确实给太阳能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大量资金涌入这个领域。但是,这种依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当政策风向突变时,整个行业就会面临系统性风险。今年7月通过的”大美丽”法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大幅削减补贴并提高关税,直接让Pine Gate超过30GW的项目储备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你说这算不算是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更关键的是,这些太阳能项目的商业模式往往建立在持续获得廉价资金的假设上。当利率从接近零的水平开始上升,再加上政策支持的退潮,原本看似稳健的商业模式就瞬间崩塌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过度杠杆化的致命诱惑

看看Pine Gate的融资历程,从2022年到2025年,公开可查的融资就超过21.8亿美元,项目层面的融资更是达到惊人的100亿美元。这种疯狂融资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杠杆的过度依赖。说实话,当一家公司需要靠不断融资来维持运营时,风险就已经在悄悄累积了。特别是那些优先股投资和债务融资,在市场向好时是助推器,在市场转冷时就成了催命符。

记得Generate Capital的CEO大卫·克兰在反思时说,他们当时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把专业性抛到了一边。这话说得挺实在的,毕竟在那种狂热的环境下,连最老练的投资机构都难免会迷失方向。问题是,这种过度杠杆化的模式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似乎成了普遍现象,从住宅太阳能到大型电站,大家都在玩着同样的危险游戏。

行业泡沫的警示意义

说到底,可再生能源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发展方式上。当一个行业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和政策支持,而忽视了自身的商业基本面时,泡沫就不可避免。Pine Gate的案例告诉我们,再好的技术、再大的规模,如果没有稳健的商业模式支撑,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顶级投资机构在疯狂注资时,可能都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太阳能项目到底能不能靠自身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还是说它们永远都需要新的资金来维持运转?这个问题,或许正是整个可再生能源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

《可再生能源泡沫为何破裂?》有5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