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完今年金鸡奖的盛况,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电影真的准备好走向世界了吗?记得那天看到易烊千玺捧着金鸡奖杯的照片,这个24岁的年轻人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名片。但说实话,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电影似乎总是差那么一口气。去年《流浪地球2》在北美票房突破500万美元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比起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表现,这个数字还是显得微不足道。

其实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出去,关键是要找到能跨越文化隔阂的表达方式。就像《长津湖》在国内能收获57亿票房,但在海外市场却反响平平。这让我想到,是不是我们的叙事方式太过本土化,让外国观众难以共鸣?反观韩国电影《寄生虫》,它用悬疑类型片的外壳包裹社会议题,这种“全球语言”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产业基础才是硬道理
金鸡奖期间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王通导演坚持全片使用国产设备拍摄《长夜将尽》。这种对本土电影工业的自信,正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底气。说实话,我们的特效团队已经能做出《流浪地球》里的太空电梯,动作指导也能设计出《封神》里的精彩打斗,这些技术实力完全可以在合拍片中大放异彩。
说到合拍片,这或许是个突破口。西班牙电影基金负责人的表态就很说明问题,他们渴望与中国合作。想想看,如果能像中法合拍的《狼图腾》那样,既保留中国元素,又融入国际视角,说不定真能打开新局面。不过合拍片也得注意,不能为了迎合国际市场而失去自己的特色,这个度该怎么把握,还真是个技术活。
新生代电影人的成长也让我看到希望。金鸡创投大会那1087个报名项目里,说不定就藏着下一个能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作品。说真的,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创意,而是把创意转化成全球观众都能理解的语言的能力。
有时候我在想,中国电影要走出去,是不是应该先从亚洲市场做起?毕竟文化相近,理解门槛低。像今年的《热辣滚烫》在东南亚就很受欢迎,这种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区。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说到底,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需要的不仅是好的故事,还要有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情感公约数”。法国制片人说期待更多中国电影出口海外,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期待,也是鞭策。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真能在全球影院里,看到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而且是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在讲述。
易烊千玺这代人真有可能带中国电影出圈,期待!
合拍片是条好路子,但别拍成四不像啊😅
《寄生虫》的成功能复制吗?咱们的文化输出是不是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