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豫中大地,暖意尚存。河南许昌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村,迎来了一辆蓝白相间的流动图书服务车。这个距离许昌市区约80公里的村庄,近日被正式纳入流动图书服务车巡回路线上的新站点。
车辆停稳后,图书管理员尹小星熟练地打开借阅系统,引导村民有序排队、扫码借阅。与此同时,流动图书服务车负责人李磊和同事们迅速布置阅读区域,接通电源,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在这个偏远山村有序展开。
“同学们早就盼着图书车来了。”杏山坡小学教师杨佳雪带着学生提前等候,“学校藏书有限,图书车可以有效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为此学校还专门调整了课程安排。”
车外空地上,几个孩子围坐一圈,专注地看着刚借到的图书。车厢内,仔细翻阅着《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73岁村民王朝冠说:“这些书来得正是时候。”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如今更关注现代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
11月11日,河南许昌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村村民在流动图书服务车看书。新华社发(王永涛 摄)
这辆配备3000余册纸质图书和万余册电子资源的流动图书服务车,是许昌市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而推出的创新举措。自2020年投入运营以来,它凭借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将阅读资源直接送达基层群众身边,年均行驶里程超过8万公里,服务网络覆盖全市103个乡(镇、街道),累计服务群众近25万人次,其中农村居民占比超过6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11月11日,河南许昌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的孩子在看书。新华社发(王永涛 摄)
作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一环,流动图书服务车常年穿梭于各个村庄,既是服务村民的“移动借阅室”,也是盘活基层书库的“资源配送站”,并通过接入政府设立的便民还书点网络,共同实现了城乡图书的通借通还。
“每次出车前,我们都会根据服务地的特点调配图书。”李磊说,“我们到农村侧重农业技术和乡村振兴类书籍,到学校则增加儿童读物和教辅资料。”
许昌市文广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张帆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拓展线路、优化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并探索‘流动车+数字阅读’等新模式,推动服务从普及向提质升级。”
如今,李磊正对着一张画满标记的地图规划新的行驶路线。“今年流动图书服务车要继续向更深处延伸,开往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笔尖落下,又一处未覆盖的偏远村落被圈了出来。
暮色中,图书车缓缓驶离村庄。在杏山坡村的这场阅读活动中,流动图书服务车共借出图书200余册,办理新借阅证15个。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源自公共服务体系在基层的持续深化,也在山乡田野的累积中,悄然滋养着乡村的文化土壤。(记者史林静)
【H5编辑部声明】
本文内容由H5环球视点编辑部基于外部资讯源编译整理。我们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环球动态,但不对原文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作任何保证。文章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
责任编辑: H5编辑部
这种流动图书车太棒了,真正解决了农村看书难的问题!
电子资源要是能连上村部大屏就好了
书是好,但希望别变成“打卡式”服务
建议加点方言有声书,老人听着亲切
希望我们村也能有这样的服务,孩子们太需要了
3000多册书跑8万公里,这服务太拼了👍
跑八万公里送书,管理员是真·文化摆渡人👍
老人看农业技术书这个细节很暖心
能不能增加些儿童科普类书籍?
这种惠民工程才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
想起了小时候等流动售书车的情景, nostalgia
农村文化服务就是要这样接地气
接地气又暖心,比刷短视频强一百倍!
希望电子资源也能普及到偏远地区🤔
为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点赞,辛苦了!
这服务太贴心了,村里老人孩子都受益啊!
看到老人认真看书的样子,真感动 😊
想问下电子资源需要智能机操作吗?我们村老人不太会用
要是能来我们豫南山区就好了,太需要了
3000册书跑8万公里,管理员也太不容易了
儿童读物能不能再多点?娃们看得都不想走
这不比城里差,文化惠民就得这么干
书车走了孩子还舍不得,教育真的需要耐心
有没有考虑加些有声书?方便不识字的老人🤔
有声书建议太到位了,不识字的爷爷奶奶也能听故事了~
催更!想知道明年要新增哪些线路~
这书车真是山里娃的“文化专列”!
能不能顺便带点绘本?我家小宝看完《小猪佩奇》就上头了
电子资源要是能一键投到电视上就好了,老人用手机费劲
看到老爷爷看农业书那幕,眼眶有点热……乡村真的在变
催更路线图!明年能不能开进伏牛山区?
城里人总说农村没文化,看看这借书热情打脸不?
纸质+电子双管齐下,这才是新时代的“送书下乡”啊!
这书车真是及时雨,我们村就缺这个!
希望以后能定期来,孩子们都盼着呢
电子书能不能配个简易操作指南?老人上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