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下沉基层?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车轮上的“小书屋”加速冲刺“最后一公里” - H5环球视角

看到许昌流动图书车的报道,我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的做法!说实话,以前总觉得公共文化服务离基层太远,尤其是在偏远乡村,文化设施少、资源匮乏的问题一直很突出。但这辆小小的流动图书车,一年能跑8万公里,服务25万人次,其中六成是农村居民,这个数字确实令人振奋。它让我想到,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下沉基层?

流动服务的智慧与温度

流动图书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灵活性。你看,他们不仅会根据服务地点调整图书种类——农村地区侧重农业技术,学校周边增加儿童读物,还建立了便民还书点网络,实现城乡图书通借通还。这种贴心设计,让文化服务不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形成了良性互动的闭环。想想看,一个73岁的老人能在村里借到《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孩子们能接触到学校图书馆没有的新书,这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做法,比建再多的固定场馆都来得实在。

其实啊,公共文化服务下沉最大的难点,往往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如何真正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有些地方投入巨资建了文化中心,结果成了摆设;而许昌这辆流动图书车,虽然规模不大,却因为“按需配送”的智慧,让每一本书都发挥了最大价值。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西部某县看到的“文化大篷车”,他们把戏曲表演、电影放映、图书借阅打包在一起,每到一个村子都像过节一样热闹。这种综合性的流动服务,或许比单一功能的服务更符合农村的实际。

数字化能否成为新突破口?

报道中提到许昌正在探索“流动车+数字阅读”新模式,这个思路很有前瞻性。现在农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很高,如果能把数字阅读资源与实体服务结合起来,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肯定会更广。不过我也在思考,数字化会不会让农村的老年人被边缘化?就像那位73岁的王朝冠老人,他可能更习惯翻阅纸质书籍。所以啊,理想的模式应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既要用新技术拓展服务边界,也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服务。

说起来,公共文化服务下沉真的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不是每个地方都要照搬流动图书车的模式,但“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这个核心理念值得推广。比如有些山区可以发展“马背上的图书馆”,沿海渔村可以尝试“船载文化站”,城市社区则可以推广“流动艺术课堂”。关键是要因地制宜,让文化服务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而不是等着群众上门。

看着报道最后那句“开往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我突然觉得,公共文化服务的真谛或许就在于此——不是建了多少场馆,搞了多少活动,而是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就像杏山坡村那些围坐读书的孩子,也许某本书就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文化服务最大的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下沉基层?》有9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