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开发公司之一Pine Gate也正式申请破产。
Pine Gate曾是美国光伏行业最耀眼的明星企业。过去的三年内,它吸引了包括黑石、凯雷、博枫资本、Generate Capital在内的全球顶级机构投资者的数十亿美元注资。
因此,它的破产对美国太阳能产业的打击格外巨大,一些评论称它是美国“绿色能源泡沫的最后一滴眼泪”,甚至有人认为这标志着美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已经消亡。
回望2022年,ESG热情正处高潮,同时利率几乎降到零水平,一场轰轰烈烈的太阳能热席卷全球,没想到三年后会是一地狼藉。如今,更是连Pine Gate这样的头号玩家都走到了破产这一步。
2026重大事件、日程不错过,金融人必备
全美最大太阳能项目的开发商
Pine Gate成立于2016年,其创始团队在太阳能开发行业有丰富经验,联合创始人、CEO本·卡特是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SEIA)的董事。
创业的头几年,Pine Gate是一家“垂直一体化”太阳能开发商。所谓垂直一体化,是指一家公司搞定“开发、融资、建设和运营”的全流程。
2021年,Pine Gate进行了一次关键的重组,剥离了重资产的建设部门。Pine Gate成立了一家子公司Blue Ridge Power,专门负责工程施工。至于Pine Gate自身,则转型为一家轻资产的“融资和开发公司” 。
这次业务重组极大增强了Pine Gate对资本的吸引力。再加上2022年美国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大规模补贴太阳能行业,绿色能源泡沫兴起。于是,Pine Gate开始在融资上狂飙突进。
2022年6月,Pine Gate完成了第一轮融资,由专业的基础设施投资机构Generate Capital独家投资。该轮融资总规模5亿美元,包括在公司层面2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及3亿美元的项目融资。
接下来,Pine Gate的融资一发不可收拾,全球最顶级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局:
2023年底,凯雷的私募信贷部门向Pine Gate投资了1.5亿美元;
2024年4月,Pine Gate完成6.5亿美元的E轮融资,Generate Capital再次领投,加拿大安大略养老基金(HOOPP)、澳大利亚养老基金(HESTA)跟投;
2024年10月,黑石向Pine Gate投资2.88亿美元,形式是优先股;
2024年11月,Pine Gate以税收抵免额度转让的形式,从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2.9亿美元的债务融资;
2025年3月,博枫资本向Pine Gate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
2022年-2025年的三年之内,Pine Gate公开可查的融资总金额就超过21.8亿美元(约合155亿人民币)。根据Mercom的《2024太阳能行业融资并购报告》,Pine Gate是2024年获风险投资最高的太阳能公司。
另外,Pine Gate在项目层面进行了规模更大的融资。根据Pine Gate发布的新闻稿,截至2025年8月,其项目融资和资本投资总额达100亿美元(约合710亿元人民币)。
在巨额资金加持下,Pine Gate迅速崛起为美国太阳能开发行业的领导者。在申请破产前,Pine Gate运营着超过2GW的太阳能项目,开发中的项目则超过30GW,遍及美国30多个州,员工总数超过1000人。
2024年12月,Pine Gate在美国俄勒冈州开发的Sunstone Solar项目获批,这是全美最大的太阳能项目。
今年8月份,距离申请破产不足三个月的时候,Pine Gate Renewables还宣布与Meta达成协议,为后者开发一个210MW的太阳能项目,投资规模7.5亿美元。
黑天鹅一来,价值一夜归零
然而,这个价值百亿美元的太阳能商业帝国实则非常脆弱。仅仅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就让Pine Gate从资本的香饽饽,变得无人问津。
今年7月份,美国通过了OBBBA法案,也就是俗称的“大美丽”法案,其中有两条政策都直击Pine Gate的要害:一是大幅削减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二是大幅增加对光伏产品的关税。
于是,Pine Gate的商业模式在一夜之间就几乎宣告失效。
超过30GW的项目储备库,是Pine Gate公司估值的核心。而在补贴收紧之后,这些项目的大部分都在经济上不再可行。
比如前面提到的项目Sunstone Solar。根据新政策,要想获得税收抵免,必须在2026年7月完成所有融资、工程设计并满足“开工建设”的法律要求,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号称“全美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很可能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了。
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太阳能行业融资额骤降。根据Mercom Capital Group的数据,2025年美国太阳能公司的总融资额(包括风险投资、公开市场融资和债务融资)下降了39%。Pine Gate Renewables的扩张本就高度依赖融资,一旦融资失利,现金流立刻就会断裂。
实际上,在“大美丽”法案出台之前,由于利率上升,Pine Gate的现金流就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2024年,就曾有消息称Pine Gate拖欠了给子公司Blue Ridge Power的工程款,导致一些项目施工进度延后。
2024年9月,Blue Ridge Power宣布裁员500人,这是大事不妙的前兆信号。9月底,有媒体报道称Pine Gate正在考虑进行破产重组。
11月6日,Pine Gate正式申请破产。破产报告显示,其债务达44亿美元(约312.4亿元),而账上的现金只剩850万美元。
根据破产程序,Pine Gate接下来将尝试出售旗下“几乎所有的资产和业务”。一组“有担保的贷款人”将作为“假马竞拍者”,收购那些可产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如无意外,所有劣后于这些“有担保贷款人”的债权以及所有股权资本都将归零。
据报道,目前Pine Gate的债务包括约20亿美元的工程债务,14亿美元公司层面的债务,以及10亿美元的未偿优先股。它欠凯雷、博枫资本等私募股权机构约14亿美元。
一次集体投机失败,投资人下“罪己诏”
随着Pine Gate申请破产,美国太阳能行业轰轰烈烈的破产潮也达到了高潮。
2025年以来,美国已经有数十家太阳能公司宣告破产,从中小型公司开始,一直蔓延到Pine Gate这样的头部玩家。
美国太阳能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住宅为主要场景的屋顶太阳能;一类是太阳能公用事业,也就是大型的太阳能电站。破产潮从住宅太阳能市场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公用事业市场。
2025年6月,美国最大的屋顶太阳能公司之一Sunnova申请破产保护,留下超过89亿美元的巨额债务。随后,Titan Solar Power、Sunworks、Lumio Solar等更多公司一个接一个倒下,用行业崩溃来形容也不夸张。
过去几年,上千亿美元的资金被投向太阳能行业,最终都人间蒸发,众多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在破产潮中损失惨重。从“绿色能源泡沫”到破产潮,这一轮太阳能产业的周期转换太快,以至于那些最老练的投资者也未能预判。
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集体投机翻车事件。
回溯这些走到破产的公司,无不是采取了过度杠杆化的商业模式,背负巨额债务,把希望寄托于持续的廉价资金和政策支持。最终,它们在政策风向突变之时走向覆灭,亦是意外中的不意外。
Pine Gate最早和最大的投资者Generate Capital CEO大卫·克兰近期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博客文章。虽然文章没有直接提到Pine Gate的名字,但字里行间似乎都在反思这一场失败。
大卫·克兰在文章中坦白承认在“2020年代初期的兴奋”中犯了错,“被分散了注意力,忘了自己是谁”。他还表示,在这个“罕见的悲观时刻”,我们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
他非常直白的写道,当时的Generate Capital只顾着为自己作为“金融投资者”的精明而沾沾自喜,以至于把专业性抛到了一边。而事实证明,许多的新兴清洁能源公司,无论其技术或商业模式多么令人兴奋,都缺乏商业基本面。
“这里没有业余爱好者的空间,这是一个需要与钢材、水泥、电线和专业人员打交道的实体业务,而不能仅仅是用excel表格做预测。”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文章原文
【H5编辑部声明】
本文内容由H5环球视点编辑部基于外部资讯源编译整理。我们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环球动态,但不对原文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作任何保证。文章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
责任编辑: H5编辑部
光伏产业真是起起落落啊
这么多顶级投资机构都栽了,看来新能源投资风险真不小
连顶级机构都翻车,普通人更得谨慎。
这波破产潮来得太突然了😢
突然崩盘确实吓人,但早有预兆。
轻资产模式是不是本就不适合重基建?
155亿啊,多少医院学校能建起来…
现在就看谁能抄底捡便宜资产了
感觉下个倒的会是哪家?继续吃瓜
这哪是搞能源,简直是搞金融衍生品
CEO反思是诚恳,但钱回不来了啊
太阳能电站这玩意,真不是烧钱就能堆出来的
政策风向比天气还难预测,投资人太难了
以前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凄凉
资本狂热的时候,谁还记得实业要踏实干?
看着这些数字都觉得魔幻,像科幻小说
说白了就是用明天的钱赌不确定的未来
现在破产潮才刚开始吧,好戏在后头
Generate这次栽了,以后还怎么募新基金?
这行业是不是该冷静下,别总想着颠覆
烧钱速度比发电量还快,离谱
以前吹要改变世界,现在连自己都救不了
美国这波操作,把全球新能源信心都打没了
光伏真是周期之王,起落比心跳还刺激
这么多项目停摆,工人失业怎么办?
优先股都归零了,私募基金脸往哪搁
感觉这行业缺的不是钱,是靠谱的商业模式
资本太急着变现,反而把好赛道玩崩了
现在就等中国厂商能不能趁机收割市场了
这哪是技术失败,分明是贪婪的代价
以前觉得太阳能稳赚,现在看风险吓人
三年融资21亿美金,这数字怎么批出来的?
说到底,钢铁水泥不听PPT指挥啊
这波泡沫破得,比2000年互联网还狠
轻资产变“轻责任”,出事全让底层扛
现在看那些新闻稿,全是精心包装的泡沫
投资人集体踩雷,说明系统性风险早埋下了
资本狂热时没人喊停,现在哭也没用
美国这政策转向也太狠了点吧
Generate CEO那句话扎心了:忘了自己是谁
光伏这行当,真不是金融游戏能玩明白的
补贴一撤就垮,这种商业模式太脆弱了
155亿就这么打水漂了?
美国绿色能源泡沫算是彻底破灭了
泡沫破灭是迟早的事,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感觉这公司扩张得太激进了
期待后续报道,想看看其他太阳能公司的情况
投资有风险啊,还是得看准政策风向
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说倒就倒,资本市场太残酷了
这公司烧钱速度比火箭还快啊!
烧钱速度比火箭还快啊!
补贴一停就原地爆炸,太依赖政策了。
155亿打水漂?韭菜又哭了 😢
感觉整个行业都在赌政策,结果赌输了。
黑石凯雷都踩雷,看来真不是小风险。
美国光伏这是要凉透了?吃瓜中…
扩张30GW项目是不是太飘了?
Generate Capital CEO的反思还挺诚恳👍
Meta那个7.5亿项目怕是要黄了吧🤔
绿色能源不能光靠PPT融资啊!
这波操作真是高杠杆玩脱了…
烧了155亿就换来一堆纸上项目?
补贴一砍立马现原形,早该想到的
现在看那些“颠覆能源”的口号好可笑
轻资产转型听着美,一遇风暴全崩盘
听说Blue Ridge都裁了500人,心疼打工人
30GW储备听着牛,结果全是空气项目😅
Meta的项目黄了还好,别拖累数据中心
Generate那篇反思我看了,有点诚意
光伏圈现在就像击鼓传雷,谁拿雷谁死
这哪是新能源革命,分明是资本狂欢后的废墟
扩张这么猛,是不是早就资金链虚了?
黑天鹅一来,连黑石都救不了啊
以前吹得多厉害,现在倒得就有多惨
说到底还是赌政策,输得底裤都不剩
美国这波绿色泡沫挤得也太狠了
难怪最近光伏股跌成这样,早有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