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着现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超过58%了,我就在想,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是不是真的已经没戏了?但仔细琢磨完这场投资策略会的讨论,发现事情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咱们得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确实进入了深水区,以前那种遍地是机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不代表就没有机会了,只是说机会变得更隐蔽、更需要专业眼光去挖掘。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混动变速箱这个领域。你说奇怪不?明明混动技术被很多人视为“过渡方案”,但偏偏在特定场景下它就是刚需。就像小鹏汽车提到的澳大利亚珀斯那个例子,1300公里的无人区,纯电动车根本不敢跑,这时候混动技术就体现出它的价值了。那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了技术的企业,现在反而能在这些细分领域找到突破口。
而且我发现,现在投资人的思路也在转变。他们不再只盯着那些显而易见的Tier1企业,而是开始往供应链的更深处挖掘。比如CDC电磁阀这种听起来很专业的东西,国内居然只有两家企业能实现量产!这种技术壁垒高的环节,虽然投资难度大,但一旦投对了,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投资逻辑和以前真的大不相同了。我记得有位投资人说得特别实在:“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实现量产、控制成本,那都是白搭。”这句话点醒了我,原来在零部件领域,商业化的能力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想想也是,一个产品就算性能再好,如果造不出来或者成本太高,那有什么用呢?
还有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现象,就是“出海”这个选择。以前咱们总觉得国内市场足够大,但现在看来,把成熟的供应链模式复制到海外,反而可能是个更明智的选择。毕竟,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去国外找机会说不定能发现新天地。
说实话,现在的国产替代机会确实不如以前那么明显了,但仔细想想,这不正说明行业在成熟吗?早期的“低垂果实”已经被摘得差不多了,现在需要的是更专业的眼光、更耐心的等待。那些验证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的核心部件,比如刹车、转向系统这些,反而可能藏着真正的机会。
所以啊,要我说零部件国产替代的机会还是有的,只是变得更考验投资者的专业能力和耐心了。你觉得呢?
混动在无人区真刚需,国产还有戏!
CDC电磁阀全国就两家能量产?太硬核了👍
现在国产替代是不是只剩骨头啃了?🤔
出海这招妙啊,国内卷成麻花了谁顶得住
技术再牛也得能量产,投资人这话扎心但真实
别光说没机会,深水区才见真本事!
珀斯那个例子绝了,纯电确实不敢跑那么远
以前遍地黄金,现在得拿显微镜找机会了😅
刹车转向这些核心件才是国产最后的堡垒吧?
国产替代凉了?我看是懒人没机会了而已
作者说得对,行业成熟了,瞎投时代结束了
蹲一个后续,想看哪些细分领域真能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