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如何补短板?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供销合作社系统谱写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新华网

冷链物流这个看似专业的话题,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想想看,从新疆的哈密瓜到广东的荔枝,从内蒙古的牛羊肉到沿海的海鲜,这些生鲜产品能够跨越千里保持新鲜,靠的就是冷链物流这条看不见的“保鲜链”。不过说实话,目前国内的冷链系统确实还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该如何补齐这些短板呢?

冷链物流如何补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性差异

记得去年在贵州山区调研时,看到当地农民种植的优质蔬菜因为缺乏冷链设施,不得不低价就地销售,那种无奈真的让人心疼。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普遍控制在5%以下。这种差距主要就是由于冷链基础设施分布不均造成的——东部沿海地区冷库密集,而中西部地区冷链节点明显不足。

广东湛江的例子就很有启发性。当地建设的8万吨级冷链物流产业园,不仅解决了本地海产品的保鲜问题,还带动了整个粤西地区的农产品流通。这种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补齐冷链短板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特别是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区域性冷链枢纽。

技术升级与标准化建设

冷链物流不只是“有冷库”就行那么简单。温度控制的精确性、运输过程的连续性、不同环节的衔接效率,这些都是决定冷链效果的关键因素。我见过有些运输车辆在装卸货时,为了省电关掉制冷设备,结果导致全程冷链出现“断链”,这种细节问题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现在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不过说实话,技术升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压力不小。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比如对购置冷链设备给予补贴,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人才培养与模式创新

冷链物流说到底还是需要专业人才来运营。目前行业内既懂物流又懂冷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紧缺,这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我认识的一位冷链企业负责人就经常抱怨,说找个合格的冷链运营经理比找总经理还难。

新疆那个“社有龙头企业+团场基层社+农工专业合作社+职工”的模式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把冷链服务嵌入到整个产业链中,不仅降低了农产品损耗,还让农民分享到了流通环节的收益。这种创新模式或许值得各地借鉴。

说到底,补齐冷链物流短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升级、人才培养三管齐下。看着那些因为冷链不完善而白白浪费的优质农产品,真的觉得这项工作刻不容缓。毕竟,让每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都能“鲜”达餐桌,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农民增收和消费者福祉的大事。

《冷链物流如何补短板?》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