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着COP30的谈判进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古特雷斯那句”我们在等你”不仅是对美国说的,更像是对全世界的呐喊。1.5℃这个数字看似简单,却是科学家们反复论证后划定的生态红线。可现实是,就在各国代表在贝伦会场争分夺秒谈判时,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还在持续攀升,这种反差让人不得不担忧。
谈判桌上的博弈与困境
mutirão决议草案的难产很能说明问题。这个葡萄牙语词汇本意是”集体努力”,但现在的谈判进程却显得步履维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转让等关键议题上仍然存在巨大分歧。特别是美国这个碳排放巨头的缺席,让整个气候治理体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说真的,没有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实质性参与,1.5℃目标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

更让人揪心的是,气候危机已经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今年夏天,从地中海的热浪到北美的山火,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程度远超预期。科学家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多次突破1.5℃的临界点,虽然这只是阶段性现象,但足以警示我们时间不多了。古特雷斯说2030年代初可能暂时突破1.5℃,这个”暂时”到底会持续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希望犹在的曙光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了近90%,太阳能和风能的装机容量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在光伏产业和电动汽车领域的突飞猛进,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这些都在推动着能源转型。但问题在于,这些积极进展的速度,能否赶得上气候恶化的脚步?
看着会场里那些年轻的气候活动家,我突然想到,1.5℃不只是个数字,它代表着冰川的存续,海平面的稳定,物种的生存空间。或许我们真该换个思路——不再把1.5℃视为可negotiate的筹码,而是必须坚守的生命线。毕竟,当古特雷斯说”任何一国代表离开贝伦时,不可能对结果完全满意”时,他其实在提醒我们:在生存危机面前,妥协是奢侈品。
现在最关键的是,各国能否拿出应对疫情时那种紧急感和行动力?如果当时能为了公共卫生紧急拨款数万亿美元,为什么面对更严峻的气候危机反而踌躇不前?这个问题,值得每个国家的决策者深思。
看完真的揪心,1.5℃到底守不守得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