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关于失能老人的报道,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500万失能老人,这意味着每10个老人里就有1个需要长期照护,而现实中很多家庭都在苦苦支撑。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为了照顾中风失能的父亲,不得不辞去工作,全家靠着微薄的积蓄和父亲的退休金度日——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
专业照护人才的严重短缺
你知道吗?目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1000万人,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很多养老机构都面临”有床位没护工”的尴尬局面。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大都是现实原因。我采访过一位90后护理员,她苦笑着说”每个月挣4000多块,要给老人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有时候还要挨家属骂”——这样的工作条件,确实很难吸引年轻人。
科技能带来转机吗?
最近去参观了一家智慧养老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智能床垫可以监测老人翻身和心率,防跌倒传感器能在老人下床时自动报警,甚至连排泄物处理都有智能设备代劳。这些科技产品确实能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但动辄上万的设备费用又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如何在科技赋能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可能是破局的关键之一。
家庭照护需要更多支持
其实大多数失能老人还是希望在家养老,但家庭照护者往往孤立无援。我记得上海有个”喘息服务”试点很值得推广——政府购买服务,让专业护工定期上门,给家属放个假。这种服务虽然每次只有几小时,却能让疲惫的照护者缓口气。要是各地都能推广这样的支持措施,很多家庭就不至于被压垮了。
说到底,失能老人照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家庭形成合力。去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很多好政策,关键要看落地效果。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今天为老人做的每一点改善,都是在为明天的自己铺路。
这话题太沉重了,但必须面对 😔
护理员太不容易了,工资至少得翻倍才能招到人
智能设备听着好,可农村家庭根本用不起
为啥不能把养老护工纳入职业培训补贴?
催更下期:有没有试点做得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