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后如何投?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红海还是蓝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下半场怎么投?|创投小圈子 - H5环球视角

说实话,当看到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这个数字时,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这市场是不是快要见顶了?毕竟,当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的时候,那种爆发式增长的日子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前两天参加了一场业内投资策略会,听了几位投资人的分享,我才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某头部主机厂的投资负责人提到,现在连Tier3以下的供应商都开始被投资人“盯上”了。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大家正在产业链的更深层寻找机会。就像淘金热里卖铲子的人,当表面金矿被挖得差不多时,那些提供专业工具和服务的企业反而迎来了机会。比如某些专注于特定材料或化工工艺的细分领域,虽然技术门槛高、验证周期长,但一旦突破就能建立相当坚固的护城河。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投资新能源零部件确实需要换个思路了。前几年可能闭着眼睛投都能赚钱,但现在呢?一位投资人私下跟我说,他们现在更看重企业的“跨界能力”。比如既能做车载电池管理系统,又能做储能系统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例子:有家做汽车热管理的企业,靠着在新能源车和储能领域的双线布局,在行业波动期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

其实最让我意外的是,混动技术这个被很多人视为“过渡方案”的领域,反而成了新的投资热点。小鹏汽车在最近的发布会上提到,像澳大利亚珀斯这种地方,纯电动车根本不敢开进无人区,这就给混动技术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那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的企业,现在反而能在混动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上实现弯道超车。

说到投资逻辑的变化,有位投资人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以前是“打猎模式”,看到机会就出手;现在是“农耕模式”,需要精耕细作。他们现在更关注企业的工程化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毕竟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量产、成本下不来,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这个转变其实挺有意思的,说明行业正在从技术驱动转向商业驱动。

出海也是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不过现在的出海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要把整个供应链模式复制到海外。有位投资人分享了个案例:有家做充电组件的企业,通过和当地企业合作建厂,成功打入了东南亚市场。这种“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的模式,似乎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整体市场增速放缓,但细分领域的机会依然存在。比如在智能底盘、自动驾驶相关零部件等领域,技术迭代带来的机会窗口才刚刚打开。不过,这些领域的投资周期往往更长,需要投资人有足够的耐心和专业知识。说到底,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之后,投资不再是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个综合题,需要从技术、市场、团队等多个维度来评估。

《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后如何投?》有7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