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怎样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五年规划是中国之治的突出优势 - 求是网 - H5环球视角

说到五年规划,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离日常生活有点远。但仔细研究它的制定过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个充满烟火气的民主实践。就拿最近正在编制的”十五五”规划来说,光是通过网络渠道就收到了超过311万条网民建议,这个数字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心声啊!

从”闭门造车”到”开门问策”

记得”十四五”规划编制时,首次尝试通过网络征求意见,当时就引发热议。没想到到了”十五五”,这个环节还提前了三个月,给老百姓留出更充分的建言时间。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实际上反映了规划编制理念的重大转变——从过去的专家主导,到现在真正把百姓的”金点子”纳入其中。说实话,这种转变挺让人惊喜的。

我认识的一位社区工作者告诉我,他们专门组织过居民座谈会,讨论对下一个五年的期待。有位老大爷说希望社区医疗更方便,年轻人则更关注就业机会。这些看似琐碎的建议,最后都可能体现在规划的具体条款里。

民主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

你知道吗?规划编制要经历”两上两下”的反复磋商。先由各部门、地方提出建议,然后中央综合研究形成初步思路,再发下去征求意见,如此循环往复。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确保了各方利益都能得到表达。有时候我在想,这不就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吗?

特别是在民生领域,这种民主参与体现得最明显。比如教育、医疗、养老这些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在规划中都会经过多轮讨论。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诉求在这里碰撞,最后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

规划里的”你我他”

看看”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吧:8项指标超预期完成,102项重大工程落地,5000多个具体项目扎实推进。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期待变成了现实。那个在座谈会上提建议的老大爷,可能就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那个担心就业的年轻人,或许就在新兴产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五年规划就像一座桥梁,把国家的宏大叙事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它既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命令,也不是简单的民意堆砌,而是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智慧。这种既民主又集中的方式,或许就是中国能够持续发展的秘诀之一。

《五年规划怎样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有14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