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李强总理在卢萨卡机场的讲话,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不是该换个思路了?说实话,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往往停留在宣言和框架协议层面,真正能落地生根的项目并不多。就拿基建合作来说,坦赞铁路确实是中非友谊的丰碑,但这样的标杆项目实在太少了。现在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债务危机、粮食安全这些问题,光靠单打独斗根本解决不了。
基建互联互通要更接地气
记得去年在东南亚考察时,我看到一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铁路,虽然技术标准很高,但运营后当地百姓的乘坐率却不太理想。为什么?因为票价定得偏高,普通民众坐不起。这让我意识到,全球南方国家的基建合作不能只追求”高大上”,更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承受能力。也许我们可以借鉴中国的”慢火车”经验——在坦桑尼亚,有趟票价仅相当于3元人民币的列车,几十年来一直服务于偏远山区,虽然速度慢,但真正惠及了普通百姓。

数字基建可能是另一个突破口。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非洲互联网普及率仍只有43%,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62%。这个差距看似是挑战,实则是机遇。印度在推行”数字印度”计划时,不是一味追求5G,而是先确保4G网络覆盖到最偏远的村庄。这种务实做法值得其他南方国家学习。
产业链合作要打破”原料出口”魔咒
说起来可能有些尖锐,但全球南方国家确实需要摆脱”富饶的贫困”困境。非洲拥有全球60%的钴矿储量,却只能出口原材料;拉丁美洲供应着世界大部分的锂资源,但在锂电池制造领域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这种情况不改变,谈何真正的合作?
越南在这方面的尝试挺有意思。他们吸引三星建立生产基地后,并没有止步于组装环节,而是通过政策引导,让本土企业逐步进入供应链上游。现在越南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经从2015年的4家增加到50多家。这种”以小博大”的策略,或许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启发。
气候合作要超越”受害者”叙事
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但光强调”我们是受害者”还不够,全球南方国家更应该主动寻找合作机会。东南亚国家在应对台风灾害时,就建立了区域性的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非洲萨赫勒地区国家也在联合治理荒漠化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在孟加拉国看到的例子。这个极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国家,并没有坐等国际援助,而是与发展中国家伙伴共同研发适合热带地区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这种”自助助人”的精神,才是全球南方合作最需要的。
说到底,全球南方合作不能总指望别人来牵线搭桥。就像李强总理说的,要”团结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一道”,但这个”团结”需要实实在在的内容来支撑。也许我们应该少谈些宏大愿景,多做一些能让普通民众感受到的具体项目。毕竟,只有当合作成果惠及到市井街巷,这种团结才真正有意义,你说是不是?
这个观点很实在,发展中国家合作确实需要更多接地气的项目😊
坦赞铁路的例子太经典了,现在需要更多这样的惠民工程
基建要考虑民众承受力这点说得太对了!
数字基建差距大,但也是机遇,印度经验值得学习
产业链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原料出口,越南做法很有启发
气候合作要主动出击,孟加拉国的例子令人感动
全球南方合作需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