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图书通借通还模式可行吗?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车轮上的“小书屋”加速冲刺“最后一公里” - H5环球视角

说实话,看到许昌的流动图书车开进偏远山村,我就在想:这种城乡图书通借通还的模式,真的能持续下去吗?毕竟农村和城市的阅读需求、基础设施差异那么大。但仔细想想,这或许正是解决城乡文化资源不平衡的一个妙招——让书籍像快递一样在城乡之间流动起来。记得去年在浙江某县调研时,当地图书馆馆长告诉我,他们的通借通还系统上线后,农村借阅量竟然增长了40%,不少村民开始定期借阅农业技术类书籍,这可比单纯建图书馆实在多了。

城乡图书通借通还模式可行吗?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通借通还,光靠流动图书车可能还不够。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借鉴共享单车的模式,在村镇便利店、村委会设置智能书柜?村民扫码就能借还,系统自动调配书籍流转。江苏有个县级市试点了这种模式,结果发现图书周转率提升了三倍,特别是少儿读物和农业科技类书籍,经常在城乡之间“旅行”。

数字化能否成为突破口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数字阅读的潜力。现在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都超过98%了,要是能把电子书资源也纳入通借通还系统,那该多好啊!村民在田间地头就能扫码读电子书,还能预约纸质书,等图书车来了再取。广东某地尝试的“云端书库+实体配送”模式就挺有意思,他们的数据显示,电子书借阅量在试点村镇半年内翻了一番。

但问题来了,老年人怎么办?他们可能更习惯纸质书。这就需要在服务设计上更贴心些,比如保留足够的纸质书流动比例,或者培训村干部协助老人使用数字设备。说到底,通借通还不能只追求技术先进,更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

看着许昌流动图书车那些温暖的数据——年均8万公里行程,服务25万人次,我突然觉得,这种模式或许真的能成。虽然运营成本不低,但比起新建图书馆,流动服务的性价比明显更高。重要的是,它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更有温度,就像那个73岁老农说的:“这些书来得正是时候。”这简单的一句话,不就是公共服务最该追求的价值吗?

《城乡图书通借通还模式可行吗?》有6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