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停火协议为何频频被破坏?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以色列指认巴武装人员“越线” 炸死5名哈马斯高级成员

看着加沙地带反复上演的停火与冲突,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中东地区的停火协议总是如此脆弱?以色列军方称22日击毙了越过“黄线”的武装人员,而哈马斯方面却否认违反协议。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其实反映了停火协议执行过程中的深层困境。

“黄线”这个看似明确的分界线,在实践中却成了争议的焦点。以军将其视为安全红线,而巴勒斯坦民众可能因各种原因——比如寻找失散亲人或试图返回家园——无意中越界。去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类似冲突区域,约有34%的平民因信息不对称误入禁区。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双方对“违约”行为的认定存在根本分歧。

协议执行中的灰色地带

停火协议文本往往难以涵盖所有实际情况。比如“自卫权”的界定就相当模糊——什么程度的威胁才能证明使用致命武力是正当的?以军称武装人员“构成直接威胁”,但具体威胁程度却缺乏第三方验证。这种执行层面的弹性空间,让停火协议很容易被单方面解释。

更麻烦的是,加沙地区的武装派系不止哈马斯一家。杰哈德等其他组织的行为是否应该算在哈马斯头上?这种连带责任的问题常常成为协议破裂的导火索。记得2021年的停火就因为类似问题在48小时内就被打破,当时各方互相指责的样子和现在如出一辙。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目前停火监督主要依赖各方自我报告,这就像让考生自己监考——难免会出现偏差。国际组织在冲突地区的监督能力有限,去年联合国停火监督组在加沙只有12名观察员,要覆盖这么大区域简直不可能。没有可靠的第三方核实,任何违约指控都会变成罗生门。

说实话,停火协议屡遭破坏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各方对“停火”的理解完全不同。一方认为是永久和平的开端,另一方可能只把它当作战术调整。这种认知差距不解决,再精致的协议文本也架不住现实冲突的冲击。看来,要实现真正持久的停火,光有纸上协议还远远不够。

《中东停火协议为何频频被破坏?》有5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