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奥称会谈富有成果可信吗?

话题来源: 环球快讯 | 美乌会谈结束:鲁比奥称“富有成果” 乌方代表未现身

说实话,看到鲁比奥用”富有成果”这四个字形容日内瓦会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打了个问号。这已经不是美国官员第一次用这种外交辞令来包装充满分歧的谈判了。特别是在乌方代表集体缺席记者会的情况下,这种单方面的乐观表态反而让人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外交场合的”成果”二字就像个万金油,既能安抚国内舆论,又能给对手施压,但真正的进展往往藏在那些未被公开的细节里。

鲁比奥称会谈富有成果可信吗?

外交辞令背后的潜台词

记得去年布林肯在某次中东会谈后也用过类似表述,结果后续曝光的文件显示双方立场南辕北辙。鲁比奥这次特意强调”悬而未决的事项都不是不可克服的”,这种措辞其实暴露了当前谈判的尴尬处境——既然所有分歧都能克服,为何连最基本的联合记者会都开不成?更耐人寻味的是,当记者追问领土妥协、安全保障等核心议题时,这位国务卿突然变得语焉不详,这种选择性沉默本身就在消解他所谓的”成果”。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抱怨倒是给这场”富有成果”的会谈提供了另一个注脚。他说乌克兰”一点感激都没有”,这种情绪化的表态与鲁比奥的专业外交辞令形成了鲜明对比。实际上,从叶尔马克后来被迫补上的感谢词,到泽连斯基在视频中谨慎的”正在倾听”的表述,都能看出这场谈判远没有美方描述的那么顺利。外交场合的礼貌性表态和实质性进展,从来都是两码事。

时间表里的文字游戏

鲁比奥对27日这个所谓最后期限的模糊处理也很值得玩味。先是说”非常合理的时间框架”,又说”不一定是最后期限”,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让人怀疑美方自己都对谈判进度心里没底。在过往的俄乌调停中,美国就曾多次设置类似的人工期限,结果往往不了了之。现在回头看,这些时间表更像是对外展示主动权的政治表演,而非严肃的外交时间节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的”灵活的文件”这个说法。在国际谈判中,”灵活”常常是”尚未达成共识”的委婉表达。就像2015年伊朗核协议谈判时,各方也都称文本”具有灵活性”,结果后续磋商又持续了数月。目前看,28点计划里可能充斥着大量用模糊语言包装的分歧点,所谓的进展或许只是把尖锐矛盾暂时掩盖在了外交辞令之下。

说到底,判断外交会谈是否真有成果,不能光听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他们没说什么。当鲁比奥回避所有具体细节,当乌方选择缺席记者会,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泄不满,这些信号都比那句”富有成果”更有说服力。国际调解从来都是慢功夫,急着宣布胜利的,往往离真正的突破还远着呢。

《鲁比奥称会谈富有成果可信吗?》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