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特朗普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斡旋方式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提出的28点新方案虽然细节未公开,但从鲁比奥国务卿的表态来看,这显然不是一份死板的文件,而是留有充分谈判余地的“灵活框架”。这种策略很符合特朗普一贯的“交易艺术”——既保持施压,又给双方台阶下。不过乌克兰代表在会谈结束后的缺席确实耐人寻味,这让我不禁想问:泽连斯基团队是真的在慎重考虑,还是用沉默表达某种保留态度?
灵活谈判策略的运用
鲁比奥在记者会上特别强调27日不是最后期限,这个表态很巧妙。既回应了外界对“最后通牒”的猜测,又给后续谈判创造了弹性空间。要知道,在这样复杂的国际调解中,设定过于强硬的时限往往适得其反。特朗普团队似乎吸取了之前外交经验,开始采用更柔性的施压方式。他们明白,乌克兰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领土争端,还涉及欧洲安全架构的重构——这可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多方协调的复杂棋局
有趣的是,这次会谈的日程安排就很能说明问题。乌方先与英法德代表会晤,下午才与美方谈判,这种顺序绝非偶然。欧洲国家作为乌克兰的传统盟友,在谈判中扮演着缓冲带的角色。特朗普政府显然希望通过这种多边接触,既保持对乌压力,又不至于让基辅感到被孤立。但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也很值得玩味——他说“有迹象显示特朗普团队正在倾听”,这话既像肯定,又带着保留,典型的政治语言。
从特朗普此前抱怨乌克兰“不知感恩”到叶尔马克最终公开致谢,这个转变过程本身就折射出美乌关系的微妙。美方似乎在用“软硬兼施”的策略:既展示解决危机的诚意,又通过舆论施压确保乌方配合。不过这种操作风险不小,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解读为霸权主义。现在关键要看后续能否在安全保障等实质问题上取得突破,毕竟这些才是乌克兰最关切的。
这28点方案到底写了啥?求透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