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大运河的报道,我都在想:为什么总书记会对这条千年古河道如此牵挂?光是2014年申遗成功这件事,可能还不足以说明全部。记得那年冬天在杭州水上巴士的考察,他不仅关注运河保护现状,更提出了“人民的运河”这个充满温度的概念——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大运河在他眼中,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水道工程。

流淌的文化血脉
你知道吗?大运河串联起的不只是水域,更是文明的基因。从扬州剪纸到天津相声,从苏州评弹到北京胡同文化,这些活态非遗就像珍珠般散落在运河两岸。去年在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我看到复原的古代堰闸时突然顿悟:总书记反复考察运河沿线,其实是在守护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数据显示,仅大运河江苏段就拥有3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数字背后,是文明传承的具象载体。
生态治理的生动样本
曾经在通州运河森林公园遇到位老船工,他感慨说十年前这里还是“雨季泛滥、旱季断流”。如今再看,通过生态补水和植被修复,运河段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Ⅲ类,沿岸迁徙的鸟类增加了27种。这种变化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总书记关心的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有个细节很打动我:扬州三湾生态公园特意保留了原生态的芦苇荡,这种“留白”恰是对自然最智慧的尊重。
经济动脉的当代转型
你可能不知道,大运河年货运量至今仍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但在总书记的视野里,这条“黄金水道”正被赋予新使命。去年运河文旅带接待游客2.1亿人次,带动就业超50万人——数字背后是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我在无锡清名桥景区看到,老粮仓改造成的文创空间里,年轻人正用数字技术复原运河商帮历史。这种古今交融的活力,或许正是“流动的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说到底,总书记对大运河的关切,折射的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对民生福祉的牵挂、对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当游船划过杭州拱宸桥的倒影时,我忽然明白:这条千年水道承载的,其实是中华民族奔向未来的磅礴力量。
原来大运河还有这么多非遗文化,长知识了👍
运河生态治理效果真明显,鸟类都回来了
所以总书记是把运河当作活的文化遗产来保护啊
年货运量相当于3条铁路?这数据惊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