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长三角地区这么多重量级企业联手组建海上CCUS产业联盟,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现实考量。作为全球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长三角既要维持经济活力,又要实现双碳目标,压力着实不小。陆地上的减排空间越来越有限,而广阔的海洋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碳仓库”,这或许就是他们选择聚焦海上CCUS的关键原因。

海洋封存的独特优势
说真的,海洋封存二氧化碳这事儿比想象中要靠谱得多。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深海封存的安全性其实相当高,毕竟在8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中,二氧化碳会呈现超临界状态,密度比海水还大,根本不会上浮。而且长三角沿海的大陆架地质条件特别适合——那些深部咸水层和枯竭油气藏,简直就是天然的”储碳罐”。想想看,光是我国东海盆地的封存潜力就超过千亿吨,这数字够震撼吧?
产业协同的现实需求
仔细琢磨这个联盟的成员名单挺有意思,中海油、中远海运、宝武钢铁…这不正好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吗?从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到封存,每个环节都有专业选手坐镇。特别是海上运输这块,中远海运的液化气体运输船队能直接把钢厂、电厂捕集的二氧化碳运到海上平台,这种协同效应可不是随便哪个地区都能复制的。难怪联盟刚成立就打算推动示范项目建设,这种务实作风确实值得点赞。
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
不过说实话,现在海上CCUS还面临着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等挑战。但长三角的优势在于,这里聚集了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科研机构,又在深海勘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记得去年中海油在南海完成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吗?虽然封存量只有30万吨,但那个项目验证的技术路线,现在正好可以在长三角复制推广。看来他们选择这个时候成立联盟,确实是瞅准了技术突破的黄金窗口期。
说到底,长三角聚焦海上CCUS既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陆地上的减排空间越来越小,向海洋要空间就成了最现实的出路。这个联盟的成立,或许标志着我国碳中和技术路线正在开启新的篇章——从陆地走向海洋,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只是不知道,这场”蓝色变革”最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长三角这步棋走得真妙,向海洋要发展空间太聪明了👍
深海封存原来这么安全,之前还担心会污染海洋呢🤔
宝武钢铁和中海油联手,这才是真正的产业链协同啊
东海盆地能存千亿吨碳?这数字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