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澳大利亚这次担任COP31谈判主席的角色颇为微妙。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却在气候议题上要为深受其害的太平洋岛国发声,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身就很有戏剧性。记得去年在斐济参加气候研讨会时,当地渔民指着不断侵蚀海岸线的海水对我说:”我们的家园正在沉没,而世界还在争论该谁负责。”这种紧迫感,不知澳大利亚能否真正感同身受?

澳洲的太平洋战略转型
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太平洋岛国论坛期间,时任总理莫里森因在煤炭政策上的强硬立场遭到岛国领导人集体批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提升,澳大利亚明显调整了策略。去年宣布的”太平洋融合战略”就承诺在未来十年投入30亿澳元支持地区气候韧性建设——这个数字虽然比不过某些国家的投资规模,但至少显示出了态度转变。
有趣的是,澳大利亚自身也是个矛盾体:既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国之一,又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这种双重身份反而可能成为谈判中的独特优势——它既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需求,又能体会岛国的生存焦虑。不过关键在于,它能否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
太平洋岛国的期待与隐忧
瓦努阿图气候部长去年在联合国的一句发言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不需要同情的目光,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岛国的心声。根据太平洋区域环境署的数据,该地区每年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GDP的5%,基里巴斯的部分岛屿预计在2050年前将完全被淹没。
虽然太平洋岛国论坛支持澳大利亚担任谈判主席,但私下里不少岛国官员仍持观望态度。一位不愿具名的外交官告诉我:”我们希望澳大利亚不只是做个传声筒,而是能真正将我们的生存危机转化为具体的国际行动。”这种期待中带着谨慎的态度,恰恰反映了当前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现实。
说到底,澳大利亚能否代表太平洋利益,关键要看它能否在谈判桌上推动实质性的气候融资和损失损害基金机制——毕竟对岛国而言,这已经不只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接下来的几个月,且看这个”南方大陆”如何在这场全球气候博弈中扮演它的双重角色。
澳洲这波操作有点意思,坐等COP31表现!
岛国都快淹了,光喊口号有啥用?行动呢?
作为煤老板还想当气候代言人?🤔
支持澳转向!至少比某些国家只说不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