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用西方理论生搬硬套中国历史的文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拿文明起源来说吧,西方学界长期拿”冶金术、文字、城市”这套标准来卡中国历史,这不就硬生生把中华文明截掉了一千多年?好在考古工作者用良渚水利系统、石峁古城遗址这些实实在在的发现,让我们终于能挺直腰杆说:中华文明的标准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定!
摆脱西方话语的思维定式
记得有次看到篇论文,非要用”东方专制主义”来解释中国古代政治,这完全忽略了《尚书》《左传》里那些丰富的治国智慧。咱们的传统史学明明有那么多珍贵遗产——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班固的”不虚美、不隐恶”,这些不都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底气吗?
现在有些研究确实太零碎了,整天钻在某个墓志铭的某个字眼上打转,反而把历史发展的主线给丢了。这让我想起梁启超当年倡导”新史学”,不就是想让历史研究能回应时代关切吗?
激活传统史学的生命力
其实咱们的史学传统里,经世致用的思想一直很突出。《资治通鉴》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司马光编这部书,可不只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要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这种把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结合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
最近在翻看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发现他特别强调要”从史实中求史识”。这不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吗?既要扎实的史料功夫,又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去年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召开,看到那么多国际学者开始认真倾听中国声音,这种感觉真的很振奋。
说到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是要闭门造车,而是要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现在的关键是要培养一批既懂传统史学精髓,又具备国际视野的研究人才。只有当我们能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把中国历史讲清楚、讲透彻,才能真正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想想前辈学者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取得突破,我们这代人更没有理由退缩。
终于有人说出了我的心声!
西方那套标准确实不适合中国历史
良渚遗址的发现太振奋人心了👍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值得当代学者学习
最近在读《资治通鉴》,确实能学到很多治国智慧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现在看依然很先进
希望多培养一些贯通中西的史学人才
有些人就喜欢拿西方理论生搬硬套🤔
期待看到更多用中国话语体系写的历史著作
考古新发现不断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既要保持开放又要坚持主体性,说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