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法国游行中那个令人揪心的数据——“10名受害者中有九人认识施暴者”,我突然想起去年在社区调解室目睹的一幕:一位女士反复擦拭着验伤报告上的咖啡渍,低声说“他平时对我挺好的”。这种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往往戴着温柔的面具,当拳头落在身上时,受害者还在为施暴者找借口。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熟人作案比例高得惊人——我们总是对熟悉的人放下戒备,而这份信任恰恰成了施暴者的通行证。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失衡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家暴从来不是简单的情绪失控,而是精心计算的权力游戏。施暴者太清楚对方的软肋了——你知道她舍不得孩子,记得她娘家离得远,明白她经济不独立。这种基于亲密关系的“精准打击”,比陌生人的随机暴力更令人窒息。去年某妇女援助机构的数据显示,68%的受害者曾因“顾及共同社交圈”而延迟报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社会文化编织的隐形牢笼
我常想,为什么这么多女性被困在暴力的漩涡里?某次在社区讲座听到个案例:硕士学历的L女士被丈夫家暴七年才求助,她说最刺痛她的不是淤青,是邻居那句“夫妻吵架很正常”。这种社会容忍度无形中给施暴者发了免责牌。更别说那些“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就像无形的锁链——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受害者要经历7次尝试才能真正离开施暴环境。
其实法国游行中那个“2.5天一名女性遇害”的标语,让我想起本地妇联去年的调查报告——熟人作案占比高的背后,是整套社会支持系统的失灵。当施暴者是孩子的父亲、是曾经的爱人、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受害者面临的何止是身体的创伤?那些被亲情、友情、经济利益编织成的网,比任何绳索都更难挣脱。或许真正的抗争,要从打破“熟人特权”开始,让施暴者明白,亲密关系从来不是暴力的护身符。
太真实了,熟人下手更防不胜防😨
想起我表姐,被打也不敢报警,说怕影响孩子。
为什么总是受害者被指责?没人问施暴者怎么想的?
数据触目惊心,但社区支持根本跟不上啊
“他平时对我好”这句话听得我心碎💔
家暴哪是吵架,分明是控制和折磨